微信小程序是一種不需要下載安裝即可使用的應用,它實現了應用程式「觸手可及」的夢想,用戶掃一掃或者搜一下即可打開應用程式,用戶不用擔心下載過多App,而在App獲客成本越來越高的現在,開發者也可以嘗試在活躍用戶超過八億的微信裡接觸更多客群
微信的名字裡面有個「微」,但是如今微信已經是中國最拿得出手的行動網路產品,這個產品讓騰訊拿到了行動網路的船票,地位不可謂不卓然。前晚微信推出「小程序」的內測,雖然名字裡面有個「小」,但是這個功能推出的重要性,可能不會比微信 4.0 裡面的朋友圈和微信 5.0 裡面的微信支付低。朋友圈改變了中國社交網路的格局,而微信支付則改變了中國行動支付的格局,這兩者把騰訊之前的劣勢短板紛紛補齊,並且只是用一個應用的更新就做到了。另外一個就是微信公眾號的推出,誰也不曾想到,微信公眾號改變了中國內容創作的格局,成為內容創業的基礎平台。那麼這個原本會叫「應用號」的「小程序」,又會改變什麼呢?
小程序是什麼?
今年 1 月 11 號,在微信公開課 Pro 活動上,騰訊微信事業群總裁張小龍罕見地現身並演講,闡述了微信的四個價值觀,然後,宣布了微信的一個「應用號」的規劃:
「我們將開發一個新的形態,叫做應用號。用戶關注了一個公眾號,就像安裝了一個App应用一樣,他要找這個公眾號的時候就像找一個App一樣。」
前夜出現的小程序,就是大半年前張小龍預告過的應用號,是的,它換了個名字出現了。
那麼,小程序(應用號)能做什麼?微信官方的說法是這麼說的,事實上,張小龍的朋友圈也是這麼寫的:
小程序是一種不需要下載安裝即可使用的應用,它實現了應用程式「觸手可及」的夢想,用戶掃一掃或者搜一下即可打開應用。也體現了「用完即走」的理念,用戶不用關心是否安裝太多應用程式的問題。App將無處不在,隨時可用,但又無需安裝卸載。
關於小程序,開發者們可以關心微信提供的這些服務和支撐能力:
- 視圖容器:視圖 (View)、滾動視圖、Swiper
- 基礎內容:圖標、文本、進度條
- 表單組件:按鈕、表單等等
- 操作回饋
- 導航
- 媒體組件:音頻、圖片、影片
- 地圖位置服務
- 畫布
- 文件操作能力
- 網路:上傳下載能力、WebSocket
- 數據:數據緩存能力
- 位置:獲取位置、查看位置
- 設備:網路狀態、系統信息、重力感應、羅盤
- 界面:設置導航條、導航、動畫、繪圖等等
- 開放接口:登入,包括簽名加密,用戶信息、微信支付、模板消息
看起來,小程序就是「雲端虛擬主機+開發工具集」。此前微信就說過:微信公眾平台小程序(應用號)在組件和 web 之間取得了最佳的平衡,保證了應用的一致性和運行效率,同時又兼顧了開發的方便性。
為什麼微信敢誇下如此海口,關鍵的一點就是小程序有了緩存功能,這也就意味著 Web App(HTML 5)上最大的困擾,加載慢啟動慢運行慢的問題會被解決掉。某種程度上說,小程序有望完成許多前人未完成的 Hybrid App(混合應用)事業,實現了 too simple,sometimes native。
小程序這件事,早有預謀
2011年4月,張小龍在飯否(編按:中國迷你部落格)上連發三條:明天去東莞!今天去東莞!東莞方一日,世上已一年。
那一年的微信在更新什麼功能呢?答案是:語音傳訊、查看附近的人、搖一搖和漂流瓶,全都是為約約約和嘿嘿嘿準備的。
後來微信有了公眾號,有了朋友圈和微信支付,才開始有了平台的潛質。但這幾個功能,都是暗地裡鼓搗出來的,事先並不算張揚,根本不像這次小程序這樣,需要提前大半年預告。微信坐擁8億活躍用戶,任何一舉一動都備受關注。如果小程序戰略意義並不重要,不是深思熟慮,一向行事低調的張小龍為何會提前這麼久做重點預告,讓大眾翹首以盼?
插播一個小八卦:為什麼當初叫「應用號」,現在叫「小程序」?馬化騰在張小龍朋友圈下面做瞭如下留言:蘋果不讓叫應用號,也許反而是好事。
可以猜想得到的是,蘋果對應用(App)這個詞還是抱有警惕,不想在形式上讓騰訊微信和蘋果發生衝突。馬化騰說的「也許反而是好事」,也說明了,騰訊微信也不想和蘋果正面扳手腕。
張小龍曾經做出了這樣的提問:一個好的產品不是黏住用戶,而是盡量讓這個用戶離開你的產品,大家同意嗎?
實際上,微信現在的產品形態給了張小龍不小困擾:從數據上看,用戶在微信裡花的時間太多了,而微信只是一個工具。就像汽車一樣,你用它到達了目的地,車的任務就完成了,你不應該因為車的空調很好就一直待在裡面。
現在實際的情況是,微信這輛車裡面不僅有空調,還有冰箱,冰箱裡有飲料。小程序的出現,則又像給車裡裝了微波爐和食物。
所以,張小龍又說了:
「微信要考慮如何幫助用戶高效率地完成事情,而不是讓用戶在微信裡有永遠處理不完的事情。」
很難說上面這句話是微信的真實願景,還是微信的說辭。微信的小程序可能讓「用戶高效率地完成事情」,但不會也不想「盡量讓這個用戶離開你的產品」。事實上,微信為了今天,一直在悶聲發大財做工作:
- 2015 年 2 月,微信開放 JS-SDK 接入
- 2016 年 1 月 11 日,微信發布 Web 開發者工具
- 2016 年 1 月 20 日,微信發佈網頁樣式設計庫
- 2016 年 4 月 19 日,微信升級了微信瀏覽器內核,支援遠程調試
這種徐徐圖之的步驟,使得技術準備上的成熟如今遇上了微信生態的繁榮和超強的號召力,以及累積起來的海量用戶。
這也是微信一貫的做風,廣積糧、緩稱王。他們習慣於後發制人,朋友圈和微信支付都是這樣的情況。
對於先發和後發孰優孰劣,早前經濟學家楊小凱和林毅夫有過一場論戰,楊小凱的拿出了「後發者的詛咒」一說:
落後國家由於發展比較遲,所以有很多東西可以模仿先進國家。模仿有兩種形式,一種是模仿制度,另一種是模仿技術和工業化的模式。為什麼說「詛咒」呢?就是說落後國家由於模仿的空間很大,所以可以在沒有好的制度的條件下,透過對先進國家技術和管理模式的模仿,取得先進國家必須在一定制度下才能取得的成就。但是,這樣做的落後國家雖然可以在短期內取得非常好的發展,但是會給長期的發展留下許多隱患,甚至長期發展可能失敗。
微信在發展產品和生態的時候,也就是技術模仿的時候,非常注重自己體系的點滴構建。與楊小凱和林毅夫類似爭論的本質點在於,制度著眼於長期,體系化和生態的構建需要更強的規則和明確的預期,微信在這個方面,沒有隨波逐流,而是和蘋果一樣有自己更堅定的原則和節奏。或者這麼說,在微信遭遇用戶成長瓶頸之前(高度天花板),微信就開始制度性地佈局服務的深度了。
微信的本質
我們經常在各種地方看到關於張小龍的傳說,其中有真有假。假如,張小龍還沒有被稱為「產品之神」的時候,遇到了問題遲遲難以破解,於是去了傳說中北京那個龍泉寺清修,最終勘破產品真諦。真的也有,比如他在飯否上的兩千餘條心思細膩見微知著的碎碎念。
我們也總會把微信和張小龍的性格拿來對比,冠以克制、平靜的定語。相比於騰訊系的其他產品,微信確實算得上克制和平靜。不過,如果我們把QQ看作騰訊在PC網路時代的中樞,串聯起了騰訊最賺錢的遊戲業務和各種會員服務的話。那麼到了行動網路上,微信就應該擔任起這個中樞的作用,這時候它再怎麼克制都沒用,微信的命運,也需要考慮到騰訊的歷史進程。
從微信誕生,到現在也不過五年多,但是我們很難去界定微信到底是個什麼樣的產品,它是即時通訊應用,是社交網路,是內容聚合,還可以團隊協作,甚至我最近出差買機票訂酒店都是在微信內封閉完成。
或許馬化騰所說的,微信是騰訊拿到的行動網路船票更能貼近微信的本質:微信應該是用戶唯一的網上ID,這個ID 一度串聯起即時通訊應用,一度串聯起海納百川的瀏覽器(現在的微信更像一個沒有網址欄只有菜單欄的瀏覽器)。
一個ID,背後是包羅萬象的行動網路服務,這很容易讓人聯想起iOS和Apple ID(App Store)。
在微信的釋疑中,專門有這麼一句問答:
Q:外界有說法稱,小程序的推出意味著微信要做一個應用程式分發市場,是這樣嗎?
A:微信推出小程序,並非想要做應用程式分發市場,而是給一些優質服務提供一個開放的平台。
微信小程序和騰訊應用寶最顯著的區別是:開發者是給微信開發小程序,但開發者扔到應用寶的應用不是專門給應用寶開發的,而是給 Android 系統開發的。在這裡,微信和 Android 又是類比的關係。
如今微信的月活躍用戶已經到了8億,而iPhone迄今為止的總銷量是10億,這種跨次元的數據對比也許並不嚴謹,但足以說明,現在微信背後的龐大用戶量足以支撐起一個「生態系統」。
這種論斷可不是愛范兒前晚看到小程序才下的,事實上,在2014年的騰訊公開課 Pro上,張小龍就說:
「簡單說我們是希望建造一個森林,而不是說我們要建造一個自己的宮殿出來。森林是一個環境,能讓所有的一些生物或者動植物能夠在森林裡面自由生長,但它們不是我們培育出來的。」
當時,我們就下了斷言,微信正在成為一種網路的基礎架構,而基礎架構的前提正是一個生態系統。
朋友圈把普通用戶拉進來,做成了社交網路;公眾號把內容創作者拉進來,做成了最大的內容平台;現在小程序開始嘗試拉攏開發者,做成一個森林式的服務平台。而這一切,都是在一個應用程式內完成,而且還是一個目前看起來邏輯層級還算明晰的應用程式內。
回想起蘋果的發展歷程,人們每每記得的是iPhone初代的發布,iPhone 4的驚艷亮相,但是很少人會說起App Store的出現,也正是蘋果App Store的出現,才成就了蘋果的閉環有了生態。現在小程序相對於微信的意義,某種程度上類似於App Store之於蘋果的意義。
百度沒做成功的、Google正在做的,就是微信的未來
如果說微信想要做成一個系統,看起來最像的其實應該是中國沒什麼人用過的Chrome OS,這個用起來感覺就像個瀏覽器的作業系統承擔著Google反攻Windows和macOS的重任,然而現在來看,Chrome OS大業未成,前景也不甚明朗。
由於HTML 5的興起,加之Native App需要耗費大量人力來開發維護適配,給許多人以做Web App希望,然而,Web App不可能單獨存在,必須有一個依托,因此,中國一些網路廠商就有了以Web App為雄兵,稱霸行動網路的想法。
在中國,Web App有了新的叫法和變種,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輕應用。
而正經八百要去推廣輕應用的,是百度、360和UC,這三家都是在中國行動網路中很有話語權的廠商,然而,從大家的使用習慣也都看到了,這三家在這兩年時間裡力推的「輕應用」並沒有落地,只是一個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概念。
模式上微信是一個ID加一個「作業系統」,看起來模仿的是Apple ID(Apple Store)和iOS。不過形態上,其實Chrome OS+ Web App更像微信+小程序的樣子。微信是基礎和底層的那個Chrome OS,小程序就是構成了生態的Web App,但是微信有兩個Chrome OS無法企及的優點:一是微信是免費的,是純軟體,而Chrome OS是和硬體綁定在一起的。二是微信本身強就強在關係鍊和用戶基數,這個基礎讓微信做什麼都領先於對手百米開外。
Chrome OS難以推動Web App是因為它難用且要花錢買硬體,即便硬體很便宜。百度、360和UC推不動Web App是因為搜索和瀏覽器在行動網路不再是PC時代的那種霸主級流量入口,Native App的成功分散了這些巨頭在行動網路的統治力。結果就是消費者不買帳,開發者和創業者也沒有興趣。
行動網路發展到現在,已經相對成熟了。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,今年現象級的應用幾乎沒有了,數來數去也就分答、Prisma,現在又都不紅了,時間放遠一點還有映客和Keep這些。
一方面是應用創業漸漸走進了死胡同,新人再難出頭,市值雙雙超過2000億美元的騰訊和阿里把持住了中國網路的幾乎一切:在估值50億美元以上的全部16家未上市公司中,只有4家(大疆無人機、借貸寶、樂視行動、今日頭條)沒有阿里或是騰訊的資本進入。
另一方面,應用的獲客成本現在真的是高得離譜:一個電商或者遊戲應用想要獲得一個有效用戶需要花費數百元。應用創業者們已經很難承受這樣的價格。
這也就是為什麼開發者群體和創業者看到「小程序」出現後紛紛摩拳擦掌的原因,原先一潭死水的狀況被微信以一種巧妙的姿勢攪動起來了。微信提供豐富的API,足夠多的框架和組件,還有詳細的文檔和多平台開發工具,包括Mac、Linux、Windows,甚至還有詳盡的設計規範。開發門檻從未如此之低,技術大牛們可能會對小程序的技術嗤之以鼻,但是三個月編程速成班的畢業生此刻正在心花怒放,是的,專科生開發者的春天可能到了。
當然,會HTML 5和JavaScript的今後用武之地也就更多了,趕緊找老闆要求加薪吧。
創業者們也開始想像在微信內為自己的「小程序」獲取用戶了,這一套迥異於買流量獲得用戶的模式存在著非常大的想像空間,即使一切都是未知,但這可能是創業者們看到的最新也是最大的機會。中文網路元老級部落客Keso昨晚說:
「很多人這麼想:想當年微信推出公眾號,有人第一時間開始註冊、開始寫,我沒當回事,如今人家是數百萬訂閱的大號,我還在求關注。這次小程序,我一定要第一時間拿到內測資格,兩年後,我就是獨角獸,其他人在求關注。」
微信小程序適合什麼人?
雖然微信自己說小程序很厲害。但是,在此,愛范兒還是要說一句,微信小程序並不適合所有的創業者或者開發者。根據微信公眾號「三節課」根據使用頻率和重要程度劃分了下面四個像限:
這四個像限中,高頻且重要的那一個像限是完全不適合存在於微信小程序的。事實上,這裡也是網路巨頭頻出的地方,這些服務更適合原生應用獨立發展,而不是寄人籬下。之於其他三個像限中,低頻但重要的服務就比較適合在微信小程序中呈現了,比如我上文提到的買機票訂酒店。
事實上,微信作為一個「作業系統」,還有個弊端就是它其實是個單一任務作業系統,在微信內,切換任務起來還是比較麻煩。雖然微信可以透過產品形態以及緩存等方式進行優化,但是在多任務這件事上還是比不上iOS或者 Android 這樣的真行動作業系統,更不要說是 Windows 這樣的桌面作業系統。因為微信本身集成有異常高頻的即時通訊功能,和相對高頻的朋友圈功能,所以其他的高頻率高時長的服務並不太適合進駐微信小程序,比如直播、遊戲、影片、搜索這些。
由於掌控者是騰訊,可以預見阿里和百度不會在這裡面投入大量的精力,而那些最熱最賺錢的行當,比如游戲和直播也不會去摻和。所以理論上微信小程序是開放的,但是其實它也自帶了篩選的網子。即便如此,還是如前面所說,微信小程序是目前創業者和開發者看得到的最新也是最大的機會。
而且,微信並沒有顛覆什麼,不然的話,蘋果那邊就不僅僅是不讓叫「應用號」這麼簡單了。